在会议的开场致辞中,阿登纳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Johann Fuhrmann先生首先代表基金会欢迎了各位与会专家。他表示,阿登纳基金会作为中德之间的沟通平台,一直致力于从不同角度推动中德双方的互相沟通和理解。除了政治和经济文化交流之外,中德文化和学术交流也一致是基金会的工作重心之一。希望能够通过此次会议搭建各位参会者之间长期和稳定的沟通平台,创造更多的中德专家之间的合作机会。青岛大学的朱轶杰先生作为中国方面代表在致辞中介绍了作为本次会议合作方的两个研究项目组的基本情况,并介绍了他个人作为青岛当地与德国相关历史文物收藏者的情况。他希望能够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中德学者之间的交流,并对青岛本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老城区保护提供学术支持。
本次会议共分为三个分论坛。6月17日进行的是论坛一“中德交流关系背景下的历史记忆”和论坛二“中德早期交流背景下的文物收集:德国方面的现状、目标与策略”。论坛一由孙立新教授主持。其中,孙立新教授与Marcus Mühlnikel博士分别从中德关系视角和区域与地方历史视角阐释了历史记忆的重要意义;吴琼教授和韩从耀教授也分别从影像和视觉书写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能够更好地叙述历史;李维教授和马卫东教授则从历史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中国大学课程中对于历史记忆的教学;刘炜教授则通过图片展示,描述了中国民国与德意志第三帝国之间的关系。
论坛二由Marcus Mühlnikel博士主持。来自德国历史文化遗产联络处的Markus Hilgert 教授和María Leonor Pérez Ramirez女士介绍了新成立的德国历史文化遗产联络处的成立背景、主要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目标;来自德国文化遗产遗失研究中心的Larissa Förster博士介绍了“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与文物遗产”研究项目;Christine Howald 博士和徐坚教授介绍了双方的联合科研项目“德国博物馆中的义和团运动收藏”;Hajo Frölich介绍了四座德国东弗里斯兰博物馆内的中国文物的出处研究。
6月18号的论坛三以“作为中德关系发展见证的青岛历史文物与历史记忆”为主题,论坛由刘炜教授和朱轶杰主持。各位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青岛这一主题,详细介绍了青岛在历史上与德国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中包括李乐曾教授对青岛德华大学的研究、孟虹教授对青岛城市记忆建构的研究、Helga Rathjen 对青岛作为德国城市建设样本的研究等。此外,多位青岛本地的参会者如刘兆民、周兆利、张蓉、孙树伟等也从一战历史、德国科学在青岛的移植、青岛公共设施建设、青岛旅游等角度进行了阐述。朱轶杰结合在会议期间的展览“历史明信片上的青岛城市开埠与建设1897-1914”和“青岛历史上的22个瞬间”,介绍了明信片上展现出来的青岛德国历史。Dagmar Rauwald 、Jasmin Mersmann教授和Evke Rulffes博士也分别介绍了“青岛社会书签”和“束身”展览两个与青岛相关的研究项目。
在会议最后,Johann Fuhrmann先生和朱轶杰教授都表示,此次会议对“记忆文化”主题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将此次会议的成果进一步深化。孙立新教授也预告了计划将于2021年10月举办的第二次中德“记忆文化”会议,并想参会人员发出了邀请,希望能够通过下一次会议,继续加深沟通,推动中德交流和学术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